近日,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一场温暖的互动正在上演:孩子们握着鼓槌、锣锤当起“小老师”,教杨澜敲响狮虎舞的节奏,铜镲与皮鼓的声响里,彝族撒尼人的风土人情在欢笑中流淌。与此同时,杨澜与明星陈赫深入校园,全程参与阿诗玛儿童美育剧的排练与演出,和孩子们一起参与艺术共创。这场以艺术为桥的实践,不仅是乡村儿童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更是字节跳动公益与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深度合作,用美育破解乡村儿童成长困境的缩影。
由杨澜、字节跳动公益和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联合发起的“阳光未来儿童美育计划”,已于8月底在字节跳动公益平台上线。项目以“公益专项IP共创+内容抖音首发”的形式传播筹款,支持美育教师和艺术志愿者为教育资源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儿童提供优质美育课,通过艺术滋养改善儿童的情感发展困境,让更多乡村孩子借艺术之力打开心灵。
以美育破解乡村儿童心理困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乡村留守儿童抑郁检出率为28.5%。而此次美育计划正以专业互补的生态从根源上为孩子搭建情感出口,破解心理困境。

“亲情课堂——我家拿手菜”活动中,孩子们用拼贴画做出自家的拿手菜。
“乡村儿童因隔代陪伴、低龄住校,往往存在自卑、孤独、情感缺失等痛点,需通过美育场景化活动搭建情感连接,而非单纯传授艺术技能。”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段昉的观点,点明了项目的核心逻辑。依托十年的美育深耕经验,阳光未来负责课程研发与落地,设计出“生命课堂、亲情课堂、同伴课堂、田野课堂”四类核心课程,引导孩子用绘画、手工记录家庭故事,将作品作为礼物传递温情,串联疏离的亲情;通过集体艺术创作,帮助孩子学会沟通合作,逐渐打开封闭的内心。
云南石林长湖镇中心小学的阿诗玛儿童美育剧,便是课程理念的典型落地案例。“排练剧目的核心并非追求专业的演出效果,而是为孩子创设共同行动的场景。”段昉介绍,“他们一起写台词、做道具、排动作,在协作中发现自我、链接彼此,在艺术实践里感知美与爱。”
事实上,字节跳动公益平台在两年前就做过其他美育议题的尝试。湖南省平江县安定镇大桥中学的“薪火乐队”,是另一生动例证。乐队20余名成员多为留守儿童,曾因沉迷电子产品、缺乏陪伴而沉默寡言。语文老师李海以音乐为载体,带领孩子们学习竖笛、口琴演奏,在乐队排练的默契协作中,孩子们慢慢学会分享与表达,逐渐摆脱了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2023年12月,李海获得了“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公益项目的帮助,截至目前,平江县已有11所乡村中心小学获得乐器捐赠,近万名学生直接受益。2024年7月,平江遭遇特大洪灾时,“薪火乐队”主动开展3场募捐义演,将募得的4977元爱心款亲手送到受灾家庭。“在传递温暖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爱与责任,曾经的自卑与孤独,彻底被自信与担当取代。”李海介绍。
当这些乡村儿童的成长故事被制作成短视频,通过抖音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网友关注到乡村儿童的心理需求,他们通过字节跳动定制的公益专属页面献出爱心。
“内容公益”汇聚美育资金与资源
乡村美育的规模化推进,离不开平台资源与技术能力的加持。字节跳动公益依托抖音的内容生态与技术优势,以“内容公益”模式为乡村美育汇聚资金、流量与资源,让每一份爱心都能精准触达需求,每一项成果都能被看见、被认可。
过去两年间,平台联合中央民族乐团合作“山河国乐”公益星期二活动,累计开展1853场艺术家直播,吸引283万次看播。累计筹款91万元,在贵州落地30个音乐教室。此外,平台发起#大艺术家话题,撬动超百位国家级专家参与公益直播,直播中穿插乡村学校美育需求的短片,激发用户捐赠意愿,仅该话题便筹款超20万元,专项用于乡村音乐教师培训。
截至目前,整个“抖音美育未来计划”累计筹款已超250万元。这些资金不仅为41所项目学校送去乐器物资,还支撑起暑期美育教师培训,覆盖合唱指挥&即兴伴奏、非洲鼓、古筝、竹笛、芦笙六项技能,一举解决了乡村学校“硬件缺、师资弱”的双重难题。
贵州省丹寨县芦笙锦鸡舞的复兴,便受益于此。此前,当地学校因芦笙数量不足,难以开展特色音乐课堂。字节跳动“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公益项目通过平台筹款后,为9所学校捐赠了芦笙与音乐教室。如今,每逢“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学校会举办音乐嘉年华,为孩子们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孩子们用芦笙吹奏悠扬旋律,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自信与快乐,也让家长和社区感受到音乐教育的意义。
项目还特别组织县域教师芦笙培训,邀请专业老师为各校教师授课,帮助他们掌握芦笙演奏技巧和教学方法。通过培训,教师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音乐素养,还能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将芦笙融入课堂,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师间的互动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丹寨县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为当地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抖音的内容传播能力让乡村美育的影响力突破地域限制。“薪火乐队”在抖音开设账号后,目前已拥有1.1万粉丝,孩子们的演奏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00万次,有网友看完视频后,主动为乐队捐赠5架电子琴;大凉山妞妞合唱团通过抖音获得关注后,更登上春晚舞台,让全国观众看到了乡村儿童的艺术潜力。这种“内容传播—吸引关注—获得支持—成果反哺”的良性循环,正是“内容公益”模式的核心价值,也让乡村美育从“小众行动”变成了“大众参与”的共同事业。
美育串联个体成长与乡村振兴
当美育的种子在乡村扎根生长,其价值便不再局限于“教育补充”,而是成为连接个体成长与乡村发展的重要纽带,更在非遗传承中扮演起关键角色,让那些曾藏于博物馆、濒临失传的非遗文化,变成孩子们日常可触的艺术滋养。
不同于短期艺术培训,“阳光未来儿童美育计划”注重“长期陪伴”与“能力培养”:通过支持艺术志愿者帮扶学校定制和实施校园美育共创实践方案,让孩子在持续的艺术实践中培养兴趣、提升素养;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确保美育课程能在学校常态化开展,而非“一阵风”式的活动。

田野课堂活动。
在乡村发展方面,美育让本土文化成为“活资源”。项目始终坚持“让艺术陪伴孩子心灵成长”,结合乡村非遗、民族文化设计课程,既让孩子产生文化认同,也让本土文化找到新的传承载体。贵州省纳雍县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是集芦笙吹奏、舞蹈、杂技于一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出访欧洲,却一度因传承人老龄化面临断层。如今,在字节跳动“大山里的音乐课堂”公益项目的支持下,纳雍县5所学校将“滚山珠”纳入大课间活动与社团课程,1400余名师生手持芦笙,在操场上练习翻滚、倒立的动作;非遗传承人李飞龙定期到学校授课,孩子们的表演视频通过抖音传播后,吸引了不少游客专程到纳雍观看,直接带动当地文旅发展。
今年暑假,李飞龙还主动前往纳雍天河第二实验学校,为学生们免费提供艺术教学,教孩子们学习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白族《草把龙》、彝族《禄外》与《铃铛舞》。“这个暑假我过得非常充实,学到的不仅是舞蹈,更是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这段经历意义非凡。”该校六年级学生卢滨崎的感慨,正是美育赋能文化认同的生动体现。
从个体成长到乡村发展,长期美育的深层价值正逐渐显现。正如字节跳动公益平台运营负责人叶亮所说:“我们希望打造有特色、可持续的美育公益模式,让100万青少年浸润优质美育。”未来,随着AI技术的深化应用、县域美育生态的逐步构建,乡村美育将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垫脚石”,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动机”——让每一名乡村孩子都能在艺术的滋养中,成长为有温度、有文化自信的人;让每一片乡村土地,都能因文化的传承而焕发独特的光芒。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